如今,没有“亿级”投资,都不好意思做综艺——国内综艺已经成为一场资本的狂欢。大资本繁荣了综艺市场,却也让节目失去了试错的勇气,什么类型火就一窝蜂全上。——www.college-ing.com

在这个时代,只有充分地挖掘人性,才有商业机会。从这一点来说,电视媒体应该像企业那样,更好地去了解什么是人,人的七情六欲都是什么,从用户体验的极致化入手,将人本思想深植于节目创意和制作之中,发掘人的真实精神需求。观众的类型趣味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类型需求。

满足观众“让自己声音被听到”

观众是电视综艺节目重要的组成元素。观众不能仅仅是观众,应该成为节目吸引力的组成元素。在我们国家,普通民众的声音被长期的压制,民众有“让自己声音被听到”的需求,所以当历史性的有供给时,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回观热门的综艺节目,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版权,因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原国家的文化色彩。在引进的节目中,台上台下的互动更多。最最重要的是,普通的台下观众同样是评委,他们的话语权大过评委席上的个评委,甚至选手的输赢完全由观众的选票来决定。

满足观众“翻身农奴做主人”快感

老式的综艺节目中,明星全部都是高高在上的嘉宾,众星捧月,显得那么不可触摸。但是现在的节目却将明星拉下“神坛”,观众可以看到明星的各种狼狈,会让观众有种“翻身农奴做主人”的快感。

如果说2013年之前,中国的综艺节目还仅仅停留在对某个明星进行猛喷干冰、伸脚摔跤这类恶搞的“快乐大本营”式综艺的话,那么之后的综艺节目,则整体呈现出一种搞你不够、搞死你才满足的“虐势”。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己任的韩国综艺进入国内后,在各种虐身和虐心的比拼中将收视率和话题牢牢地握在了手里。

满足观众的智力上的优越感

受人追捧的综艺节目

《星星的密室》、《疯狂的麦咭》这种以答题和解谜来完成的密室逃脱类的节目。这也许可以为国内的节目制作者提供思考的方向。

在这类节目中,智力比拼成为最大的看点,节目对观众情绪的操控也转而变成以节目紧张的氛围带动观众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于电视综艺来说,解密过程总是诱人的,甚至是讨好观众的,因为它轻易满足了观众在智力上、道德上的双重优越感。

这类节目比拼的其实就是明星的头脑和心理素质。比之传统的“虐心”综艺,这类节目虽然不算普遍,却为国产综艺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毕竟折腾身体的风潮已经过了,下一个要被折腾的应该就是头脑了吧。

投射观众自身的生活经历

另外一个思路则是“虐心”,撩拨地就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比如孩子、比如亲情……这些美好的事构成了击溃人心的法宝。

比如湖南卫视的《一年级》中,每个孩子独特的思想世界,他们经历的幸福或者痛苦,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在观众视线中。观众可能没有想过未来,但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去,孩子则成为了每个人童年的一种投射。所以观众会陪着里面的孩子一起哭、一起笑,感受心情起伏的状态。

综艺节目,都是满足了观众这些快感

这种虐心的过程有别于为了使他人产生快乐而自虐的“虐身”综艺,也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超出观众的个体生活体验

从受众心理学上看,观众对节目有一种新奇的期待和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希望在节目中经常看到新奇的内容,看到超出他们个体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外的东西,他们需要陌生的、奇异的、闻所未闻的事情来刺激他们麻木的神经,给自己全新的体验。

另一种综艺收视法宝则是在人性冲突上大下功夫,比如湖南卫视的老牌节目《变形计》,每次都会找叛逆的城市小伙儿和贫困的山区孩子进行身份的对调。而对于观众来说,山区孩子如何感受大城市的繁华、叛逆少年如何转变就成为了节目最大的看点。父母无私的爱,农村孩子的艰苦触动每一个挑动着观众的情绪。